「學校」是為何產生的?


上學囉,在台灣,我們有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現在要推向十二年國教了。

但有人真正想過為什麼學校為什麼存在嗎?最早為什麼會有學校這個體系?意義又在那裡?

其實我也沒想過,直到這個TED演講

講者說:現代學校建立在工業革命時,因為我們需要更多的技術工人,我們需要至少懂些科學,懂點基本原理的傢伙來工作。因為更多的工人代表,我可以付更少的工資,也代表每個人都是可以取代的,因為從小到大你課桌椅旁的同學,學的東西都跟你一樣。
你生病不能幹了?  OK, 你同學可以幫你做你的工作。

原來我們那麼神聖的教育體制,只是要訓練可以做同一件事的工人!?

所以最早的學校就產生在工業時代?當然不是,這個念頭閃過的第一秒,我就用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私塾系統打破了,但本持著追根究底的精神,我還是Google了一下,結果是>>>英國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就有學校了。

所以這影片的論點錯了? 不,我倒覺得不影響,或許最早的學校不是成立於工業時代,但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似乎也很符合講者邏輯。

影片最終是希望我們去思考,為什麼學校的存在,這對於我們或許真的是個好問題,我們都知道義務教育,也知道受教育的好處,但我們(好吧,至少是我)並不曾懷疑它為何存在。

PS: 我在想會不會只是個大型托兒所?

我想起有個人說過:
「在學校裡,兩百個人看同一本書,真是太笨了! 兩百個人可以看兩百本書!」

而這一切其實都不是很重要,任何的論點都源自於主觀意識的思想,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客觀的,因為只要從你的腦袋想出來的東西,都是主觀意識,只是有時候集體主觀意識,就似乎變成客觀了。

我還蠻常翹課的,老實說即使在北大也是一樣,我認為參與課程的價值點在於,你有沒有辦法從中學習到任何知識、其他層面得到啓發、亦或人際關係的連結,當我覺得沒有時,我就會把這段時間用來做別的事情。

在台灣時,我還記得我曾問過我同學A一件事:「既然你來課堂都在睡覺或做別的事情,為什麼還要來?不是很浪費時間嗎,騎車過來也得花費油錢,不如在家或其他地方做點事。」

A回答:感覺來了比較心安。

當然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選擇,但相同的時間,運用在其他地方會不會更好?
如果我們做某件事情,只是出於某種不安全感,一種不存在的理由,好像有點太可惜了。

雖然不安全感激發了人類許多潛力、動力,但似乎不是這樣運用的,這種不安全感應該用在規劃更遠的未來,使可見的未來疑慮消失,而不是到某個地方坐著。

運用某行銷書籍論點:「人們為何不願意花費身上的錢去買你的產品?是因為他覺得手上的錢比你的產品值錢。」

下次,如果你覺得你的時間比待在某些課堂或其他事情上更有價值時,或許就該運用在其他地方了。

「親情、友情、愛情」

也不知道為什麼,突然想到這三種情感,在人生中的時間長短。
親情似乎是最長久的,從出生到死亡。
愛情似乎是最短的,從戀人到家人後,貌似也變成親情。
友情則介於中間。

反正一切都有關於「愛」

三種情感都建立於愛,而我們所追求的,似乎也只關於愛。

一個人沒有親人愛,戀人愛,朋友愛的人,即使再成功,也變成一種諷刺。

我很愛一句話,「如果你有退休以後想做的事,現在就去做吧。」

人們在追求事業、美滿家庭、好的友情時,有時喜歡繞遠路,現在再為未來準備,只為做現在可以完成的事。

整個網誌初衷其實想寫的詼諧有趣,但因才學疏淺,還是得以正經八百之口吻撰寫,實在失敗。

何時才能像DRE大一樣,充滿智慧,讓人每看必笑啊。


Elon Musk=值得尊敬的可怕實踐力


Elon Musk,被稱作現代鋼鐵人,也被當做下一個Steve Jobs,但我覺得他在做的事情比Jobs更酷一點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大名鼎鼎的鋼鐵俠原型!在全世界最酷的三個領域:互聯網、可持續能源和航天技術中取得輝煌成就,玩轉互聯網、能源、航天的鋼鐵俠!如果你還沒有偶像,那麼Elon Musk絕對是你的首選!

Steve Jobs的光環已經隨著他的離去而淡褪,短期內,世上恐怕再難有人像他這樣驚世駭俗般的改變了世界。但是如果你了解到一個人,一個來自南非年僅40歲的企業家,在短短的20年裡,在全世界最酷的三個領域:互聯網、可持續能源和航天技術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,你恐怕不會再眷戀Steve Jobs帶給你的震撼。

這個人就是Elon Musk。

這哥們的神奇之處首先就在於,他在賓大讀本科的時候,就預見到了未來對於全人類最有影響力的三個領域:互聯網、可持續能源和航天技術。這其實並沒什麼了不起,誰不在本科的時候暢想暢想未來,發一發文青的牢騷?我相信我在清華讀本科的時候,見到的有這樣遠見的人多了去了。

但是最令人髮指的是,這哥們是個執行機器,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成歷史性的。他發完牢騷之後的20年,先後創立了PayPal,SpaceX和Tesla Motors。現在看來,這幾個公司對於他所說的這三個領域,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。Steve Jobs可能很偉大,他至少改變了數字娛樂、移動計算和智能手機等多個領域。但是就領域的跨度而言,和Elon Musk毫無可比性,這哥們簡直就是神,玩嘛嘛酷。

創立PayPal

Elon Musk在進入斯坦福大學的第二天,就決定退學創業。聽說過牛人讀PhD或者本科一年或者兩年退學創業的,比如Larry Page和Bill Gates之流。但是兩天?!開什麼玩笑!但是Elon Musk是認真的,他覺得當時的互聯網商機無限。

沒錯,僅僅三年,他當時創立的PayPal開創了網上第三方安全支付的先河,帶著1億1千萬用戶以15億美元的價格被eBay收購。這樁買賣是無比成功的,在過去的10年內,PayPal為eBay帶來了超過200億美元的收入,也給Elon Musk帶來了第一桶金,超過兩億美元的淨收入。

一般人拿到這兩億美元,應該就可以衣錦還鄉以饗天年了。但是Elon Musk豈是凡人,他把這些錢當做實現自己空前抱負的籌碼,先後創立了SpaceX和Tesla Motors。這兩個都是奇蹟一般的公司。

先說Tesla Motors

在Tesla Motors之前,電動車就是弱智的代名詞,通用汽車公司的Chevy Volt跑40英里,電池就宣告衰竭了,當然這種統計還關乎駕駛習慣,如果在市區開估計歇菜得會更快一些。所有最酷的車都是燒油的,儘管所有人都知道有朝一日地球上的油氣資源會枯竭,但是電動車的發展狀況卻讓人完全絕望。

所有的這些都是在Tesla Motors推出第一款車型Roadster之前。

在解決了高容量電池和高性能電機等關鍵技術問題之後,Tesla Roaster的推出讓人眼前一亮。這款跑車從零加速到60英里(96公里)每小時只需要3.7秒!而保時捷911達到同樣的速度則需要4.4秒!同時這怪物單次充電能夠開244英里(393公里),徹底把同行甩在腦後。當然,在車型設計方面Roaster也絕不輸給它的眾多出身名門的競爭對手。

儘管這車要價不菲,但是還是在北美被搶購一空。像我這種對於電動車的懷疑主義者,在看了Roadster的資料後,也不得不瞪大眼睛相信這才是汽車的未來,無可阻擋。我的一朋友在試駕了Roadster之後,更是徹底成了它的粉絲,盛讚它“零遲滯的推背感”,決定以後絕對不買非電動的新車了。

所有其他的汽車生產廠家都氣瘋了,一個黃毛小子搶在百年老號前面奪得了時代的製高點。但是發牢騷沒有用,還得虛心學習趕上。Tesla Motors先後與豐田和奔馳等等著名品牌,轉讓了若干電池和電機的關鍵技術,幫助推動電動車革命。

如果你看到這裡,就覺得Elon Musk以及他的Tesla Motors很了不起了的話,我只能說你太小看Elon了。Roadster在他眼裡只是一個跳板而已。他真正的目標是,大量生產高性能的電動車並以平民級的價格賣給每一個人。

Roadster只是一個技術的實驗品,但是初期的實驗技術往往是異常昂貴的,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問津。把最初的產品定位為高端車型,能夠及早和市場接軌,獲得亟需的研發資金,以便於在將來技術成熟的時候,推出更加平易近人的大眾車型(家用車型Model S和Model X已經推出)。多麼高明的商業策略!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想出這個商業模式的,但是我敢說他在賓大沃頓商學院拿的經濟學位,絕對不是吃乾飯的。


而真正讓我覺得有譜的是這個影片:買了Tesla之後,解決充電問題時,有兩個選擇。
Free or Fast!這句話讓我整個興奮起來,真的是有點OP。




SpaceX

如果你現在覺得他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的話,我只能說你想錯了。

早在他把PayPal賣掉的2002年,當他在里約熱內盧的海灘上度假的時候,看的是這樣的一本書:《火箭推進原理》。對於星際旅行的熱愛,源於他早年對於生命意義的探求。很多像我一樣的文青到了三四十歲,早已淡忘了這些理想主義的哲學空想,但是這對於Elon Musk來說,是如此的自然和不可或缺。他把生命在地外行星的延續,看成是生命進化史上繼單細胞到多細胞,以及從海洋到陸地的演化,一樣重要的進化階段。但是Elon Musk之所以成為Elon Musk的原因,在於他是一個絕不空想的實踐者。

他很快發現,阻止人類進行星際探索的重要原因是因為,星際旅行太昂貴了,尤其是火箭技術太昂貴了,單次火箭發射的成本動輒上億美元,然而實際的燃料消耗只有20萬美元,跟飛機的消耗差不了太多。換句話說,如果不在火箭的可複用技術上下功夫的話,星際航行根本就是天方夜談。於是,他拿出了賣PayPal賺來的一半的錢一億美元,開天闢地的創立了SpaceX,旨在發展可複用火箭技術和星際航行技術。

搞火箭,這可不是開玩笑,全世界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國家有可靠的火箭技術,都是傾盡舉國之力。而他,一個只有賓大物理和經濟本科學位的人,任憑怎樣天才和一億美元都是杯水車薪。但是再次強調,Elon Musk不是凡人,他能吸引一大批美國的頂尖人才圍繞在他周圍,從零開始研製火箭技術。

很多NASA資深的工程師,深感於NASA自阿波羅登月計劃以來雄心壯志被閹割,眼瞅中國印度等國奮起趕上的慘淡現實,義不容辭地加入了SpaceX,就像是中國的航天人,對於中國航天事業的崛起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一樣,因為誰都清楚,航天事業不比其他,錯過了機會就可能是一輩子的遺憾。於是一幫雜牌軍興致高昂的干了起來,因為他們知道,他們建造的火箭,會載著人類飛向太空,登陸火星,完成人類進化史上的大跨越,就像Elon Musk構想的一樣。

然而現實終究是現實,用Elon Musk自己的話來說:“It looks hard, it's harder than it looks” 。接連三次Falcon 1的試射都失敗了,公司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,如果第四次還是失敗,他們將沒有辦法進行第五次發射。為此,曾經的億萬富翁也開始到處賒借,甚至連房租都付不起。所幸的是,第四次試射成功了,毫無差池。

SpaceX的成功也驚動了美國政府,2010年Obama在參觀完SpaceX的發射現場,徹底確定了扶持商業航天產業的決心。後來就有了NASA一系列的與SpaceX簽訂的國際空間站的貨物運輸協議。現在SpaceX的運載火箭服務定價透明,Falcon 9火箭單次發射5400萬美元,比同等能力的中國長征三號乙火箭單次發射6000萬美元還要便宜。

現在所有的電視節目在介紹Elon Musk的時候都會這樣說:世界上只有四個國家掌握了衛星發射和回收技術,美國、俄羅斯、中國和Elon Musk。我不知道這樣的褒獎對於一個個人來說是不是已經算是登峰造極,但是可以肯定的是,Elon Musk一定不滿足於這一點點的成就,他所預見的可複用火箭技術還只是處於電腦模擬階段,火星也仍然在遙不可及的距離。但是每次看到他堅毅的眼神,我總覺得,在我有生之年,或許可以看到火星殖民地的建立,如果那時候有錢,可以花上50萬美元去火星遨遊一番,那將是一個多麼美妙的願景。

什麼?你說他像Iron Man(鋼鐵俠) Tony Stark?他就是Iron Man。殊不知Iron Man的導演Jon Favreau就是以他為原型去做這幾部電影的,而且他也邀請了Elon Musk在Iron Man 2客串了一個角色。SpaceX裡據說還有一個劇組贈送的Iron Man的全尺寸模型,上面有所有演員的簽名。


報導:http://jiaren.org/2012/08/09/elon-musk/


以下是他在TED的受訪。


為什麼夢想會「不斷改變」?


每個人都有夢想,或者想完成的一些事,基本款是環遊世界、開咖啡廳,相信這兩樣事物是大家都有想過的。環遊世界就不提了,每個人都想去看看不同的世界,體驗不同的文化、美食、景觀。但咖啡廳這件事,如果你根本沒啥在喝咖啡,也沒有很喜歡,只是因為小說、電視、電影的場景的知性氣息,所給你的幻想,還是先做出Business Model後再說吧。

而今天想寫的事情,也是過去旅行中突然來的靈感。
我有一些想完成的事情,姑且稱為夢想。而奇怪的是,我發現,我的夢想似乎過一段時間就會改變,每當這個時候,我都會檢視自己,我會想,為什麼會這樣子,難道我不是一個有毅力的人嗎?還是前一個想法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?

經過了兩三次的改變,我發現,我錯了,事情並不是這樣,相反的,因為經歷過的事情越多,懂的事情越多,現實因素的成分考量更多,而使夢想其實經過每次的改變,都逐漸進化。不是指夢想會越來越大,事實上我反而覺得變小了! 這不是對社會妥協,而是更精確了。不如就把它叫做「夢想進化論」吧!

不是每個人都有夢想,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夢想(雖然我覺得有比較好),因為當我發現夢想也是需要像神奇寶貝這樣進化時,那麼第一步就是,你必須先要有一隻神奇寶貝(指夢想)。用這個童年的卡通為例,感覺有點瞎,但其實蠻符合邏輯的。我們都知道,神奇寶貝當遇到困難或打不過的敵人時,就會進化為下一個階段。如小火龍變火恐龍,再變成噴火龍。如下圖。


所以第一步是什麼?你必須要有隻小火龍,也就是你必須要先有個夢想,有個雛型後,才能慢慢去進化、蛻變。如果你只有一顆寶貝球,每天帶著晃來晃去,你什麼時候才會有一隻超進化的神奇寶貝?(這裡也可以把它當成夢想、專業技能知識或實力)
這說明了設定目標的重要性,當你的人生沒有目標時,相對也會過的比較漫不經心,而雖然設定目標能讓你有系統的前進,也不能代表你未來一定會完成你的夢想或光耀門楣,但總是比較有希望是吧?

我們常常認為三分鐘熱度是不好的事情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三分鐘熱度或許是件好事。因為它給你了去多元嘗試的一個機會,什麼都去試試看,在我們這個年紀我認為是利多於弊的,當然這也不能變成你定不下來的一個藉口。

物極必反,均衡才是真理,任何好的事物,做的太超過了,都不會有啥好結果。
運動是好的,但過度運動? 蔬果是好的,但只吃蔬果? 追求成就也可以說是好的,而只專注於此?可能會失去更多。

同理,一個好的忠告,大部份時間都是好的,但如果太過於執著於某些人的某些話,也可能束縛著你。

所以當你發現你的夢想一直在變的時候,不要懷疑自己,甚至要感到開心。你還是你,或許從幾歲的小毛頭走到二十幾歲要進社會這十幾二十年,你確實改變很多,但最深處的自己,或許從來就沒變過。

你可能會說,這整篇根本都在瞎扯,但我只想說,

如果負面思考一點幫助都沒有的話,為什麼不正面的去想呢?

每個人的行為和表現,都起源於你有什麼想法,相對於「You are what you Eat」,「You are what you Think yourself」似乎更為貼切。

把一些對你沒有幫助的想法都丟掉吧,換一些新的進去,開始你的「第二人生」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如果覺得內容值得給你身邊的人看,何不輕輕按下面的圖示,分享給你在乎的人呢?

TED:「推動學習革命」by Ken Robinson


TEDTechnology, Entertainment, Design.

Ideas worth spreading.     多棒的一句話。

而大多數的我們,卻很少把自己的Ideas,spread給更多人知道。

害羞、不好意思、膽怯、或是認為自己的想法不夠好,沒有必要讓別人知道。
當我們活過這麼多的年頭後,相信每個人都曾被某本書、某張照片、某個人、某片風景所感動。

但有時不需要很大的計劃,而只需要一句話,我們就能被感動,且改變。

所以不要再小看自己的一言一行了,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身旁的人創造價值,這無關你的年齡、職業、背景,只關於你有沒有真正行動。

Ken Robinson的演講,我最愛的TED之一,也是促使我對TED喜愛的起因,想起兩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演講時,我在電腦前興奮不已,覺得這個人提倡的想法太對了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影片開頭提到教育需要的並不是Evolution(改良),而是Revolution(徹底改變)。
很對,但也太理想化,事實上大眾沒有辦法接受跳躍式的革新,這影響太多層面了,即使這想法至始至終都是正確的。

很多地方都需要Revolution,但如果有那麼簡單就可以徹底改變,無疑是烏托邦。成本考量還是重點,經費、教師資源、政治問題、家長容忍度。如在台灣,這影響的就是數百萬人,硬要來個Revolution,不大亂才怪。

而重點在於,單靠我們個人的力量,或許沒有辦法去改變整個教育體制,但至少我們可以從改變自己開始。

線性思維使我們照著公式走,不再去考慮更多的可能性,除了可惜還是可惜。

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上大學,同理也可以推至研究所,但當我們已經在其中時,重點在放後悔和抱怨,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,為什麼不動起身來改變?

很多人說他沒有很喜歡自己就讀的科系,而說著某個系好像比較好,當你詢問有沒有試過修過相關的課程,或者乾脆轉系呢? 他卻回答沒有。

我能理解當然不是說轉就轉,得考慮到家庭因素、時間、未來規劃。但如果真的有興趣,嘗試自學或修相關課程,也是一個方式。

最後,Talent(天賦)、Passion(熱情),這兩件事,並不只是單靠停下來想就能得到的。
你必須花時間去思考,曾做過什麼事情,好像做起來很順手,即使遇到困難時也很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,那可能就是你的天賦所在。

老實說,我也正在尋找我的天賦,所以我學寫程式,寫部落格,再投入於不同領域的過程中,學習新的思維模式,促使我看得更清晰。

而到底要怎麼找到天賦呢?我在找到你的「天賦」所在,寫下了我的感想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如果覺得內容值得給你身邊的人看,何不輕輕按下面的FB圖像,分享到你的牆上呢?

我所看見的「台北、香港、上海、北京」

上半年有幸到「香港、上海、北京」三個亞洲重要的城市,雖然在香港、上海只有待上數天,不甚瞭解,但還是有些感觸。


香港:
粵語是主要語言,且說英文有時比中文好,除了因為同學說的香港人不太喜歡大陸人外,香港人中文貌似也沒有很好,說中文當然是可以溝通,但有時字彙使用不同,需要英文輔助。
總體來說最國際化,其實用國際化這個詞有點虛無且廣義,但這裡確實有著最多外國人,多元性很夠。基本物價比其他三個地方都來的高,但免稅的香港,很多知名品牌在這都比台灣便宜,是個shopping的好地方。
土地面積很小,人口密度高到爆炸。幾乎看不到摩托車,我想這是讓城市看起來很整潔的重要因素。東方之珠的稱號當之無愧。

上海:
主要語言使用上海話,且上海人確實有著上海人的驕傲,有時跟他們說中文,也不想理你。穿睡衣上街也顯示他們很愛這地方,且也有意show出我在上海有房子的意思。

其實對這地方不知道該怎麼說,如果要以國際化來說,我會把他排在第二。
外灘很漂亮,萬國建築群,但高樓大廈就是高樓大廈,都市就是那個樣子,也許就差一點外觀設計而已。有趣的是,在上海情色行業的貌似很多,待在上海的日子,每天我在路上都會被問要不要叫小姐,也不知道是我長的比較有需求還是怎樣(攤手),總之皮條客也很大方的介紹他們有什麼服務,算是我覺得比較有趣的。


北京:
中國首都,是一個都市和文化流傳的衝擊地,在北京,還保存著很多的中華文化的遺跡、文物、自然景觀等。如紫禁城(大陸人的故宮)、長城、頤和園、圓明園等較有名景點。
在北京,熱鬧的區域很多,但各熱鬧區中即夾帶著文化保留、或落後區域,也是有趣的一點。 如下

(現代商業區)>(文化保留區)>(未開發區)>( 現代商業區)> (未開發區)> (文化保留區)>現代商業區)> 未開發區)>(文化保留區)>( 現代商業區)


台北:
不是要唱衰自己,也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,但對於國不國際化這件事來說,我個人認為確實不如香港、上海。而相較於北京,由於區域太過零散,不知從何比起好。


特意選了這四張圖,是想表示,其實都市外貌可以大同小異,街景雖然截然不同,但大廈還是大廈,每個城市裡,最大的差異不是硬體,而是軟體。

大陸(當然也不含香港)和台灣最大的差異,還是在人的素質。在台灣,我們沒有從小被灌輸很多意識形態,我們的思想自由,也比較有禮貌,有公民思維。但相對的,因為我們有時太過自由,產生了許多亂象。

以現在台灣的新聞為例,價值幾乎趨於零,每台都是社會新聞、娛樂追星、政黨批鬥。
不是我沒有良心,但每天看著不同人車禍了、被奸殺了、被家暴、誰爆乳搏版面、誰大罵誰等等,有什麼意義嗎?這些人或許應該被關心,但我不覺得這是新聞媒體主要該做的事情。

前幾天吃飯時,也不知道怎麼著,總之有轉到談論性節目,主持人不斷的引用網友和鄉民的話,來做吸睛的標題。(例-網友:XXX,應該拖去槍斃!)然後拿出PTT鄉民的黑底黃字推文。如>>>

讓我不經懷疑,現在新聞節目真的可以這麼鬆散嗎,什麼時候一個come from nowhere的網友,對於一個節目那麼重要,且這太容易去捏造了是吧?

馬克吐溫有句話很諷刺:「我從來不讓上學來耽誤我的學習」 

而我現在想說:「我不想讓新聞媒體來阻礙我的資訊吸收」。

但光會批評也是毫無意義的,這邊有我平時會看的閱讀材料,我覺得比台灣大部份新聞有閱讀價值,希望你們也喜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