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不換個「角度」想呢?

最近火紅的角度美女

時光飛逝,暑期也即將進入尾聲。八月至今,還沒生出一篇文章,我也差點忘了我有個部落格,最近除了念點小書之外,愛情似乎是主軸。相信苦了長期支持本部落格的廣大群眾(超過2人),在此深感抱歉。

在寫文章的七個月裡,大部份都是我的一些觀念,還有經典人物演講。
當中也曾收到幾名朋友的鼓勵,終於讓我明白我以前年少時在各大論壇所看到的,「您的回覆,是我發文的動力」,這句話有多麼中肯。鑒於還有女性讀者,我就不多做解釋了。

昨天看到FB上有了一段文:

「在美國,3%的大學生願意考公務員;
在法國,是5.3%;
在新加坡,只有2%;
在日本,公務員排在第53位;
在英國,公務員進入20大厭惡職業榜;
而在台灣,近四成想當公務員, 逾五成想考一般行政人員。
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說過,一個國家的青年,爭著去當公務員,這說明這個國家的腐敗已嚴重透了。
歐美國家,最宏偉的建築主要是教堂,因為那裡存放著他們的信仰—博愛、自由、平等;
日本,最奢華的建築是學校,因為那裡存放著他們的信仰—知識、技術、進取;
在台灣,最宏偉的建築主要是政府大樓、銀行,因為那裡存放著他們的信仰—金錢、權力、傲慢。」




看了其實頗有同感,這其實跟念研究所一樣,一窩蜂是一種從眾現象,跟多年前的蛋塔是一樣的。剛剛回去看了一下這段貼文的回覆,罵聲連連,很多人說斷章取義,很多人說不要唱衰台灣。但其實重點真的是這些嗎?

這讓我回想到前陣子戴勝益先生發表的:「月薪不到四萬的年輕人,不應該存錢,還要跟父母再拿一萬塊」,戴董其實從很早以前就發表這個言論,只是之前是說月薪三萬塊。然後開始一堆人開始炮轟,說這跟晉惠帝何不食肉糜沒啥兩樣,不知人間疾苦,有個有錢老爸當然可以這樣說。

但這段話要傳達的概念應該是,

「我們應該把資源做最有效利用,每月所領到的薪水,不能只有傻傻存在銀行,必須用來投資自己、或其它用途上。」

於是又指向了「思考」的過程和結果。如果我們看到某段言論、某種說法,只用一個角度思考,且深信不已,似乎缺少了一些靈活性,也容易被洗腦。

回到關於公務員的貼文上,四五成的台灣人想考公務員,是怎麼計算,數據是否正確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,因為你永遠找不到答案。重點在於,你是否認為,

當人民只想取得一份穩定薪資的工作,對於社會的前進,是不是件好事?而每個人都想創業,沒人要一份公務員工作時,是不是件壞事? 這才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。 

每個人物、事件、體驗,本身都不存在特定意義,意義是我們自身加諸的。
所以我們怎麼去想一件事,會比事件本身重要,這和一杯水半滿、半空的故事相同。

所以你現在用什麼角度去看這件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