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eve Jobs,2005史丹佛演講。


今天想和大家分享這個經典演講,相信許多人都已經看過了,但我這一兩年重複看了不下二三十次,不敢說每次都有新的體會,但確實每看八九次會有新的瞭解。(不是不斷重播,而是每當有感覺來的時候,我就會很想再開來看)

如果你還沒看過,很開心這將成為你的第一次,下面連結是英文字幕中文字幕點這




約莫是大二時,第一次看到這演講。
當時看到他分享的第三個故事「死亡」,他說從十七歲起的三十三年,他每天早晨醒來就問自己說:“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,我還會去做我今天打算做的事嗎?”

當時覺得有點誇張,心想雖然這是一個很好的評斷機制,但怎麼有可能有人會這樣做,因為對於一個十七歲,甚至對於當時二十歲的我來說,死亡看似都離我們很遠(意外事件除外)。

但就在最近,大約就是半年前吧,不知道是畢業將近還是怎樣,只要好幾天都沒幹什麼事情,就覺得自己這樣不太行了。


而此篇的重點是,演講最後的「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」,大部份的中文翻譯都變成「求知若飢,虛心若愚」

而Mr.JAMIE則有不同的看法

我覺得很有趣。

因為,再次的我們看到,文化差異會對人們產生多大的影響,單支官方影片(英文字幕)點擊率就有一千七百多萬,而中文字幕隨便假設只有兩百萬人看過,但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美國文化?而把「求知若飢,虛心若愚」當做圭臬,叮嚀自己。

我不敢確信誰的說法比較正確,畢竟兩種都還是激勵人心的句子,但其中意涵卻相差十萬八千里。

我唯一確信的是,當我們誤解他人文化時,這影響可能是數十萬、數百萬、數千萬的人。

這些年,重新了解「聰明」和「努力」


“你好聰明哦”這句話,相信每個人的小時候,都聽過不少。
算是一種洗腦嗎?我們的教育讓小朋友在對這個世界還一無所知時,相信自己是很聰明的,而這個形容詞的背後,對那時候的我來說,代表著我可以比別人少努力一點,因為我很聰明!

時間不斷的走過,國小、國中、高中、大學,每個階段,這個形容詞還是不斷出現,但現在的我已漸漸瞭解,聰明基本上只是一個配角,沒有了努力,聰明只能存活一小段時間,因為努力所得到的經歷,會追過聰明;而沒有努力的聰明,最終將逐漸消逝。

這篇似乎有點給他短,但也簡單道出一件事。
一萬小時定律是真的,但說難聽點,要不真也難。

唯有不斷的努力,才有辦法獲得任何你想要的,而所謂的聰明才智,雖幫你減少不少時間和氣力,但前提還是你曾努力過。

不要再給自己不夠聰明這個藉口去逃避許多事情。

「我沒有那麼聰明啦,所以我一定沒辦法勝任那個幹部職位。」
「我沒有別人那麼厲害啦,所以我申請一定不會上的,還是不要浪費時間去投了」

我相信每個人都曾對自己說過這些話。但為何不反過來想呢?
「我或許沒有別人聰明,但我至少去嘗試看看這個職位,這樣我得到的一定比別人更多!」
「我或許沒有別人有那麼多的經歷,但如果我連申請都沒跨出去,我豈不是永遠在這裡踏步?他們當初一定也是從零開始啊!」

這是我在二十歲出頭所了解的聰明和努力,我不清楚再過個十幾二十年會有什麼新的觀念轉變,但現在的我知道,唯有努力才有辦法成就一些事情,很多事情。

「交換學生」能帶給你什麼?



要怎麼去衡量這學期所得到的東西,我認為很難,很難。因為來到這裡,我得到的不只是修了幾門課,更多的是我所認識的人,我所遇到的事,我所感受到的物。因為有了這些,讓這趟交換,豐富多彩,也讓我的人生、我的思考,更加的淬化。

還記得剛來的時候,數十名來自台港澳的交換生,熱絡的結識彼此,一起出去玩,一起吃飯等,到後來各自成群,就和每個社會群體一樣,沒有好壞對錯,簡單反應出人是社會動物,如此而已。

不想作流水帳,總之剛來時,學校也很貼心的準備了一個小小的北京之旅,帶我們逛逛天安門、故宮、鳥巢等等。我跟大家都不錯,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但當然也有比較好的朋友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、故事、理想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,和他們分享聊天時,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時光之一,每當我和更多人交談時,瞭解別人時,也會更瞭解自己,自己的夢想,自己的想法,和他人有何異同,這讓我很感到興趣。
在北大很有趣,台灣只有五所大學有交換計劃,「台、政、清、交、東海」,前面四所是所謂的名校第一次﷽﷽﷽﷽﷽﷽﷽﷽第一次﷽﷽﷽﷽﷽﷽還覺略勝一籌,也興趣,,而東海是老字號。
還記得當時我很有感覺,寫了一篇「名校之所以為名校」

名校確實有很多的好處,但非名校也絕對不阻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如果你確實知道自己想往那走。面對這些名校生,我絲毫不覺得自己遜色,有時還覺略勝一籌,或許是我在AIESEC裡確實學到不少東西。

來到這裡有很多的第一次,第一次滑雪、第一次吃蠶蛹、第一次自己去旅行十幾天、第一次一天騎一百多公里腳踏車、第一次看雪山,還有好多好多的新體驗。

北大專業的教授、無敵準時的上課,分秒不差、不拘泥於課本教學、實證和時事的參雜,讓我受益不少。出外旅行也是滿滿收獲的來源,也不知道怎麼來著,一到外面有時我就愛瘋狂搭訕其他人,結識了來自各地、各國的人。在四川遇到曾在台灣工作的蘇格蘭人;在瑞典自來水公司的男子,給自己半年出來旅行;芬蘭來的女孩,一個人來旅行;在加拿大創業的阿峰,現在往西藏幫助藏民。還有好多的故事,是我從來沒有想過會遇到的。

交換學生的修課不多,相對的自由時間很多,讓我不斷的思考自己的未來。夢想、方向、中短期目標、現在我能做什麼,有的機會又是什麼?我有夢想、我有想完成的事情,再來交換之前,我有點迷惘,我想幫助很多人,但我不知道實際該怎麼做。開創社會企業、好像是那時候的唯一出路,但我知道我當時內心其實不和這個想法產生共鳴,一定還有其他路可以走,所以我放棄了在AIESEC當會長的機會,選擇了交換學生。

在某趟旅程中,我突然想通了,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一件事情去專精,什麼都會其實也代表什麼都不會,我得讓自己有某樣特長,我想想,我學了財務金融三年了,人們總對財金系想的很勢利,除了錢,好像還是錢。

沒錯,我曾經也這樣認為,我甚至認為為什麼那麼學生會迷惘自己的未來,因為我們未來的工作,對社會一點意義都沒有,我可以騙我自己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成為社會的輪軸,就是我的貢獻,畢竟現今社會還是需要金融,但這無疑是自欺欺人。我所做的事,就是把錢移來已去,然後我也賺很多錢,這好像不是我想要的,有錢很好,也很必要,但我總覺得應該可以再做得更多,更有貢獻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已去,然後我也賺很多錢。

如今我想通了,金融或許可以不必那麼侷限,也許金融也可以用來幫助很多人(我可不是指在銀行融資放款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已去,然後我也賺很多錢。),我開始大量研究股市,畢竟這是我曾經做過的事,我在一個多月裡,看了近十本投資經典,也親身投入股市。我想試看看,也許我能在投資領域裡獲得一些成就,當有那天時,也許我可以成立專門幫助弱勢的投資基金,當然說這些都太早,夢想都你不去實踐時,都只是空想。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,也許我我不適合這條路,但我得先去嘗試我的想法,這是我從學生社團裡學到的事情。

在這裡也看到很多大陸和台灣的差異,記得也是旅程的路上,有感而發的寫出下面這篇文

好像我一直都在外面玩,其實不是的,我做好了時間規劃這件事,利用老師出差和大陸三不五時的連假,安排旅行。平時則在寢室讀書、做我想做的事。

最後,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有關於人,也只關於人,的來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缺一不可,你物、文化、自然環境、經驗多年後,什麼記憶都不再清楚了,唯一留下的,是你在這裡認識的每一個人,和他們回憶才是最清晰的,最難忘的。如果我能給未來的交換生一些建議,那一定會是:

「跟所有你這趟認識的人,拍下一張照片」

其餘都不用,當你看著這個人時,所有回憶將會湧現的來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缺一不可,你物、文化、自然環境、經驗

你要能瞭解,交換學生,不只是讓你來接受異地的教育,而是所有的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科技、自然環境,五項缺一不可。如果你只想用功唸書,北京的圖書館也不會比較好念,不用特地跨洋過海的來外國的圖書館,你需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,看看自己和別人的異同,瞭解自己還缺少什麼,要加強什麼,這趟交換才會有意義。

希望你能找到自己想去體驗的國家(文化),走出去,不為其他,只求更瞭解自己。
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﷽的結識對方,到後來各自承辦都很熱絡

也許你也該「寫網誌」了


這網誌其實在一年前就開好了,但一直沒有內容可以寫,所以在近幾個月才有動靜。

不斷的看到很多牛人都推薦試著寫網誌,建立自己的群眾,是創業的第一步,你可以把很多的想法都丟在這裡面,給讀者回應,是個很好的試驗場,但今天不是想叫你創業,而是我寫了這幾個月後的心得。

我壓根沒想過靠這個網誌創業,開始寫是因為可以留下些東西給需要的讀者(例如交換學生的準備和見聞),而就在這個過程中,我發現要每天擠出一點東西其實是有點難度的。

當你把你現有的知識、想法都化成了一篇篇的文章,你能創造出的文章,相對的就越來越少了(除非你每天都是心得文),當然你也可以不斷的轉帖別人的文,也是個方法。

但就如同本網誌所論述,你想要有Output,首先你也得有Input才行,沒有一些材料在腦中,你就很難有新的創作出現,而寫網誌這件事就可以測試你到底是文思敏捷,還是文思浩劫了。

事實上我除了這個網誌外,還開了其他兩個網誌,一個紀錄我的投資心得,一個是我的感情生活,分別記錄著不同的我。

或許你覺得麻煩,或許你覺得沒必要寫些什麼,但我想寫網誌這件事,除了強迫自己吸收知識,且練習不拖泥帶水的寫出文章外,你同時在記錄你的人生。

十年後,或許我覺得20歲的我寫的東西很無知,但至少我還機會去瞭解我有多麼無知(不過這一定會很有趣),因為我記錄下來了,而不是靠大腦的記憶,記憶這回事有多麼薄弱,隨便回想個五年前,我相信雖然可以回想起一些畫面,但當時你的想法、價值觀,我想一丁點也不記得吧?

寫個網誌有那麼多好處,又不花你任何一毛錢,你還在想什麼?

別那麼多廢話了,開個網誌吧! 

找回「屬於你的」寧靜



前情提要,最近又買了幾本書,大陸書籍基本上都是台灣的一半價錢,有些可以到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,真的是愛書者的天堂,你可以大豐收,荷包也不會大失血。

“當下的力量”這本書充滿著哲理,雖然還沒看完,但書中不斷的提到一個概念,

「不要總是用頭腦去思考,學著用知覺去體會,你會得到一片寧靜」

「會思考的大腦,是一個強大的工具。然而,當你還未意識到思維僅是意識的一個層面,而被它完全掌控時,會思考的大腦反而很有局限性。」-----當下的力量

腦袋的思維畢竟是有限的,任何再博學強記的人都一樣,什麼事情都要去了解,都想去找出為什麼,不是不好,但也不必做得太過頭。學會接受是件很重要的事情。

以股市為例,結果總是來得比原因快,在你還在尋求這次漲跌的原因時,下次漲跌已經發生,你不需要知道為什麼,你只需要知道是什麼,這在“大數據時代”裡也不斷提到。

這是一個很不負責任的說法? 你看了以後說:「哦,所以我以後都不用去瞭解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囉?還是以後我都不要去思考了,學習接受所有的一切來耍廢吧! 」當然不是。

只是有些情況下(大多是情感層面的事),再去追尋這些,已無太大意義。

以上面幾段文字或許很難去理解兩本書精髓背後的論證,雖然身為筆者的我,應該有義務去闡述,但這次不仿就自行看看”當下的力量2“和”大數據時代“這兩本書吧。

但其實今天想說的是,我讀後的一些心得,

「停止與他人比較,你才有辦法活出自己」

這點很難,至少對於現在21歲的我來說很難,看著身邊許多朋友,進入了知名外商企業上班,畢業後立馬進駐台北101,對於這年紀的我,是多少有些遐想的。
但當你不自覺,認為他有你就要有,這樣子的你,是沒有辦法滿足生活的,無論是精神上或物質上,這點我非常肯定。

「過去和未來都不重要了,最重要的是當下,別把當下作為達到未來的墊腳石。」

如果你不停這樣想,你永遠沒辦法滿足、開心。因為當你達到某個未來目標時,下一個未來目標又來了,活在當下是你唯一的解藥。

舉個例子,你有個目標、有個夢想,想成為怎麼樣的人。假如你給自己的目標是至少TOEIC要九百分,在你不斷念英文,寫模擬試題時,你不該把這些當作你通往未來的過程。你應該去享受這些當下,即使你最後根本沒去考TOEIC。

我不知道這樣舉例好不好,但簡單重述一次,

「你或許現在做很多努力,去變成你未來想成為的人,但你不應該專注在未來,而是專注在當下的你,如此而已」

當你不再侷限住自己,你會活的更開心,更滿足,而每一秒鐘,你的未來都在進行。